Jolie’s 閱讀筆記》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師手記

書        名: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師手記

作        者:連加恩

出  版  社:圓神出版社(2004)

筆記作者:吳佳芳(版權所有,引用請務必註明出處或聯絡wuchafan@gmail.com)

閱讀重點:

1. 瞭解連加恩在非洲服務過程中的各種反思。

2. 瞭解各類「援助行動」的進行脈絡和討論其風險。

3. 討論作業:分享服務方案在評估、規劃、執行、溝通步驟中,需注意的各種面相。

————————————————————————————————————————

PART1》布吉納法索

————————————————————————————————————————

身 為台灣第一屆海外替代役的連加恩,回憶起當初要作這樣的決定有多不容易。他決定不要像多數的醫學系畢業生一樣,不是想盡辦法不要當兵而直接投入住院醫師的 訓練,或直接儘快服役完成投入職場。連加恩希望自己有機會去看看不同的世界,但沒想到這一轉念讓他的人生走向了與他人不同的路。

在抵達西 非布吉納法索的首都瓦加都古(Ouagadougou)之後,連加恩前往一百公里外的小鎮古都古(Koudougou)開始二十個月的海外服役生活,主要 是在台灣駐布國的醫療團(三位團員、一位家屬)進行醫療服務。正如其他的駐外醫療團一樣,相較於台灣的物質生活雖然沒有極為充裕,但是若跟當地人作比較, 醫療團的生活還算極為舒適,不但有專屬的當地廚師、司機、女傭提供服務,整體的硬體設施也算相當不錯(還有堪用的冷氣及飲水設施)。

對於 一個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都待在台北的都市小孩來說,來到布國前,對於聯合國網上公佈貧窮國家的相關印象,除了年雨量、年均溫、國民年所得及平均歲數等客觀數 據之外,連照片都不多。但是當自己真實生活在所謂的「第三世界」的村子裡,隨著生活中看到、學到、及感覺到的事物日益增加,他才開始真正去感受這些數字及 其背後的各種意義。

在歷經文化衝擊之後,連加恩開始慢慢地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當瞭解了愈來愈多的故事,他才逐漸體會到許多事情如何用多 元角度來理解或處理,更重要的,當地人並非「沒有夢想或內涵(外來者經常犯的繆思)」,而是許多不公不義的處境,讓他們在生活及現實中取得了無奈的妥協。 此外,因為台灣人等黃種人在當地屬於極為少數的族群,相較於當地黑皮膚的多數人來說,他經常遭遇到好奇的眼光及各式的詢問。但也因成為少數族群的緣故,他 也發現比較容易客觀去重新觀看許多自己息以為然的生活圈、價值觀及與他人之差異所在。

相較於外界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習於被動等待或 直接依賴援助等想像,出乎意料之外,布國的年輕人相當積極。連加恩經常得面對數以百計登門拜訪尋求協助或爭取發展資源的各式協會工作者,許多協會都是從事 人道救援或協助發展的非政府組織,因為當地問題很多,所以各種領域或問題,都有人創立協會來向外爭取資源以用於從事發展。

令連加恩感到相 當意外的是,在這個國民年所得在全世界倒數第五名、人民平均壽命不到五十歲、且愛滋病及瘧疾等疾病肆虐的地方,許多人還是保有夢想的能力。他發現,對於當 地人來說,這些作為並非僅是保有夢想的能力,而是當已經貧窮到一個地步,如果不想一些辦法來改變現狀,就不知道如何走下去了。然而,正因為體會到這些具體 築夢的人們之用心,他也逐漸從瞭解、體會到產生尊敬及感動。

————————————————————————————————————————

PART2》當地的生活

————————————————————————————————————————

在非洲生活,若肯花點心思去聆聽當地人的意見或觀察他們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各式各類問題,就能逐漸瞭解他們在現實中的無奈、並感動於其擁有希望的能力。

一 般非洲民眾對於東方文化的了解或刻板印象,經常與「功夫」來作連結。只要是影片裡有功夫的片段或噱頭,不論是多舊或播放品質多差的影片,幾乎都會大大賣 座。慢慢融入當地生活之後,連加恩發現為何這類的影片永遠受到人們歡迎,原因是「弱勢的好人透過功夫,終究能向惡人討回公道」等主題,讓現實生活中經常處 於「窮人被有錢人欺負、小孩被大人欺負、本國人被外國人欺負(尤其是黑人被白人欺負的現實或歷史傷口)」的當地人,可以藉著正義得到伸張的功夫片得到抒 發,然後找到繼續在生活中掙扎或打拼的動力。

連加恩分享了許多當地朋友的小故事,從到象牙海岸討生活冀望改善家鄉經濟的Nabi及其家人 (後來遭遇戰亂而一無所有回來)、成績良好卻因家貧而決定輟學工作來幫忙家計的高中生Florent、到努力用心於捐血推廣的協會創辦人Nasonbi, 各類故事都說著一樣的事實,即使生活充滿不如意,但是多數人仍盡力在為自己和家人創造希望。因為看到這些人的努力,他也在深入瞭解當地問題之後,募集到一 些資源進而幫助當地人用「微型貸款」的方式創業並自立。

此外,疾病與健康在定義上的分際點,對於非洲或類似布國處境的國家來說,教科書上各式指數的標準及治療建議在這些地方都顯得荒謬。

每 次查房看到當地病人的抽血報告,連加恩及同事們總是會驚訝於這些標準和許多不斷發生中的「生命奇蹟」。例如,依照教科書上血紅素標準來區分,醫院裡的所有 病人幾乎都符合貧血的定義。慢性的常味道寄生蟲、長期多次感染瘧疾及營養不良等,許多人身上都會擁有多種造成貧血的病因。每次看到許多人的報告單,他還以 為是報告有問題,因為血紅素低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要不是親眼見證過這些例子,很難想像擁有這樣數值的病人如何生存下去。因為多數人都處於「捐血可能傷 身」的狀況、加上篩除掉多數不能使用的血液(如HIV等),所以捐血救助病人在當地成了相當辛苦的工作。

對於富裕國家人民經常處於「與減 肥抗戰」的各式問題,對布國多數人來說,門診裡反而常遇到向醫師諮詢「如何增肥來變好看」等問題。每次遇到這類的病人,令連加恩感到無奈的是自己僅能開藥 幫助他們短期殺掉肚中的寄生蟲之外,其餘的問題也是愛莫能助。在這樣的國家裡,身材的胖瘦與財富有很大的關聯性。除了在首都或大城市裡少數有錢人可能市營 養過剩之外,多數人通常是長期營養不良的皮包骨模樣。因此,因為農業受限於氣候而無法穩定或增加的狀況下,當地人經常會用各種方式來攝取營養,包括吃蝙 蝠、鱷魚、蜥蜴和蟾蜍等「食物」。

但是即使這樣窮困的生活,多數人還是認真地生活,期待能把生活改善的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這也成為許多 人一生奮鬥的意義。連加恩分享一位替白人當警衛的當地朋友Philipe,每日工作十二個小時,還把勉強籌措出的存款用來買小豬並借款買飼料,希望將豬養 大後能貼補家計。對於像Philipe這樣的人來說,努力飼養長大的小豬不只是財產,更是幫助一家人有飯吃、孩子慢慢長大並受到栽培的「滿地亂跑的小市民 銀行」。

還有,許多沒有機會上學的孩子,更是從小就得外出工作來幫忙家計或是乞討。如果在私學墊學習的知識無法幫助孩子在畢業後找到實用 的位置或工作,許多孩子在離開家或學校,最後都會流浪到街頭流浪。當然,因為沒有生存資源、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訓練,許多孩子從誕生開始,也沒有了脫離貧 窮的機會,這些觀察與體會也啟發了連加恩後續在當地成立孤兒院暨職訓中心的想法。

————————————————————————————————————————

PART3》垃圾換舊衣

————————————————————————————————————————

讓連加恩成為家喻戶曉的外交替代役的重要事蹟,莫過於「垃圾換舊衣」的成功活動。這些活動不但讓連加恩成功打響台灣外交的服務名聲,也讓他成為了媒體關注的名人。這些活動緣起是眾人小小的善心,聚集起來意外成為了巨大的慈善行動。

原 本教會的教友一聽到連加恩到了非洲服役,就將一些舊衣及物資寄送到布國來,但是這些小小的善意居然也有六十大箱的衣服。這六十箱的衣服,馬上把醫療團的倉 庫堆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想到了結合當地社區(幫忙的年輕人、警察及地方官員等)進行「垃圾換舊衣」的活動,讓當地社區的許多孩子撿三袋垃圾來換一件 衣服。這個活動出乎意料之外廣受歡迎,不但衣服全部送出,因為效果良好,還廣受當地社區的歡迎。

雖然第一次的活動效果很好,但是因為辦類 似的活動相當勞心勞力(也會壓縮到原本的工作時間或醫療團的既定行程),連加恩並未主動想要繼續安排。但是意外發生了,一封網路流傳為布國募集舊衣的信經 過不斷地轉寄又轉寄,突然讓台灣各地(甚至海外)的愛心讓衣物像潮水般地湧向原來的教會及在布國的連加恩,差點還演變成對教會及醫療團日以繼夜產生的困 擾。這次意外居然導致一千五百多箱的衣物湧向布國,耗資郵費台幣一百六十萬元(教友募款支付),共募到約七、八萬件衣物。這些數量驚人的「愛心」,還差點 導致布國海關及郵局的癱瘓,甚至還衍生了通關的小風波,還好最後順利化險為夷並募款解決約台幣二十萬的倉儲保管費用。

後來,連加恩在當地 政府及社區居民的協助下,在各地同步舉行「垃圾換舊衣」的活動,並將部份的衣物轉送給急需相關物資的社福團體。至於回收到的垃圾,幸好在當地外國義工及當 地社團的協助下,輔導當地婦女成立工作坊,逐漸將回收的塑膠袋做成小錢包、購物帶、洋娃娃或藝術品。當然,回想這一切,只能說還好他在當地社區的扎根夠 深,這些愛心沒有釀成新的災難。

————————————————————————————————————————

PART4》友誼醫院

————————————————————————————————————————

對於像布國這樣的地方來說,「疾病」的各種定義及標準治療方法很難完全符合教科書上的描述,「治療」或「痊癒」的過程或結果,更是取決於病人及其家庭是否擁有足夠的資源。關於「疾病」和「治療」之間的兩難困境,正是連加恩所服務的友誼醫院每日發生的故事場景。

友誼醫院在布國屬於「地區醫院」(國家級醫療的次一級醫院,是台布建交前由中國大陸建立,建交後改由台灣醫療團接管),總共有三百張病床,裡面有外科、內 科、婦產科、小兒科、麻醉科、牙科、耳鼻喉科、針灸科、精神科。在布國這個沒有全民健保的國家,所有的醫療開支,都由病人及其家屬自行擔負。當地採行極為 發達的醫藥分業方式,當病人接受診斷確定治療方式並拿到處方簽之後,必須自行到藥局買藥;如果不幸需要住院,病人及其家屬必須自行拿處方簽奔波來將所需治 療物資備齊,醫療人員在依其準備的耗材及藥物進而治療。

小鎮古都古(Koudougou)有四個地方可以買到比較便宜的藥物,主要由歐洲的天主教 會資助。因此,病人或住院病人的家屬經常得去以上地方詢問處方單上的藥物。若不幸沒有清單上的藥物時,只好到城內的私人藥局。當然,藥物的取得全都要自費 負擔。因此,對於這個多數人每日工作僅仍免強維持家庭生計的地方來說,如果遇上家中有人生病,整個家庭幾乎馬上面臨破產的命運。當然,這些都還不包括診斷 過程中的檢查費用,有許多人因為負擔不起確認病灶的檢查費用,只好儘量少作或停止檢查,有時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要作後續的診斷、追蹤或進行治療幾乎很難達 成。在醫院查房時,因為病人及其家屬無法準備治療物資而停止治療的問題,更是經常發生的常態現象。

除了病人在醫療物資及治療費等短缺狀況 之外,醫院的財務若發生問題,更是讓原本卵囊羞澀的醫療耗材或營運設備漸漸地彈盡援絕。像是遇到醫院裡唯一僅存清洗手術衣及床單的洗衣機壞掉時,幾乎院內 的全數手術都得停擺一陣子,連洗衣粉用完了也會產生一樣的狀況。醫療物資及經費的缺乏問題,讓原本已經相當貧困的許多當地居民,更是面臨了在「放棄治療等 死」及「用盡資源而一無所有」的兩難選項中掙扎,這也讓許多醫療人員面臨束手無策的挫折感。

至於教科書上許多罕見的疾病或寄生蟲問題,在 當地居民身上永遠看得到「沒有不可能」的狀況。這也引起連加恩對於「結合工共衛生和流行病學的知識,透過幫助居民改善環境」協助取向的興趣。因此,他也結 合當地社區內的一些學校,透過糞便檢查和深度調查來瞭解學童如何在物資困乏的過程中,產生最後的結果—「疾病」。除了,學童寄生蟲病的田野調查及治療之 外,連加恩在醫療團的指派下,協助鄰近五十個衛生站的助產士進行產科在職訓練。這些工作經驗,除了幫助他增加信心之餘,更讓他明瞭服務過程中如何在不同的 文化及單位間扮演好稱值溝通者的角色。

對於這些經歷,連加恩為自己的作為下了一個註解,他提到:「我也發現,其實經驗的價值,有時候不在於讓我們學到多少東西,而是在於信心的突破。」(Pp.160)

————————————————————————————————————————

PART5》出外人的故事

————————————————————————————————————————

連加恩提到:「在布國的外國人員相當多,且多半是從事國際援助工作或義工,要不是就是專業人員或外交人員。有的人來到非洲依然保有在故鄉的習慣,也有人把自己的生活整個做一個大顛覆。」(Pp.163)

許多外國人因著不同的動機到了當地,如果願意敞開心胸和當地人進行平等交流,多數人的收穫當相當豐盛。但也有許多人並不願意接觸當地人或聆聽其觀點,也不喜歡與當地人成為朋友 ,無論待的時間多長,永遠無法真正瞭解或融入當地生活。

連加恩又提到:「當然,來到非洲的人,不一定都是心裡充滿理想的。」(Pp.166  )       

他 就聽過嫁到布國的日本太太分享長期觀察各類外國義工的心得,許多義工不但沒有大家印象中的犧牲奉獻精神或充滿服務理想,反而只是想透過這個可以「離開祖國 到異鄉流浪」的辦法,脫離家人的管控或原有生活的各種責任義務而已。她觀察這類的志工,不但沒有達成貢獻的目標,反而還經常製造了許多問題或無法負荷有壓 力的工作。

當然,除了這類長年生活在當地的長期外國志工、技術或外交人員之外,布國也經常可見所謂的「遊客」實習生、「遊客」護士、「遊 客」義工或「遊客」訪問團,這些人相較於前者,多數是從原本幸福世界進行小小出走來滿足各種動機。連加恩提到,區分兩者的最好方法,在於前者多數離開了還 是要再回來,但後者回去後,就算了。

原本,連加恩也疑惑「是否短期停留無法真正達成『服務或援助』的真正目標」,但是在親身見證兩位來非 洲進行短期醫療團訪問的法國護士Evelyne和Pascaline主動長期關心當地一家三胞胎孩子(後來僅存一位女孩Awa)的故事,對於許多國際志工 援助經驗和理論不認同的「直接拿錢或資源照顧」等觀點,他有了更深的領悟。

為此,連加恩告訴一位質疑直接幫助三胞胎家庭等作法的法國志工 以下的觀點,他提到:「我告訴她,我的任務不是來改造非洲,我要做的只是讓我接觸到的一些人,因為我而得到改善,而且Nobody can do it all, so we all need to do a little。這番話衝擊了她腦子裡的理論,後來她告訴我得到了一些啟發,她也開始常常去探望一些周圍的窮人,Awa生日的時候,她還做了一個巧克力蛋糕 去幫她慶生。」(Pp.192) 

————————————————————————————————————————

PART6》禱告,然後闖一闖

————————————————————————————————————————

援 助或實施一個計畫前,對於受援者進行充分的溝通與瞭解,是決定後續行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從幫忙孤兒院計畫所在地的村子Latou尋找資金及工程資源打造兩 口水井、到籌建孤兒院暨職訓中心的艱辛且複雜的過程,不斷受到困難考驗的連加恩,深深能體會溝通及對問題充分瞭解的重要性。甚至為了這個計畫能徹底地落 實,他還深入當地瞭解其村落生活來充分釐清問題。

連加恩發現,當地許多家庭貧窮循環或疾病盛行率極高的原因,主要來自其傳統的家庭文化。 因為多數人並沒有家停計畫或節育生產的觀念,加上當地居民平均年齡為四十多歲,許多人從生育年齡到過逝的期間,經常不斷地生產。這導致了許多家庭在長輩往 生之後,往往留下許多年紀很小並嗷嗷待哺的小孩。

此外,當地部落還有「一夫多妻」的習俗,甚至有部份人還遵守著一種「levirat」的 制度,即兄弟有責任照顧過逝兄長的妻小,加上若丈夫到海外(如象牙海岸)無法忍受寂寞而招妓,回來又將疾病(如愛滋病)繼續傳染給不知情的其他妻子。諸此 等等的狀況,都導致疾病蔓延至全部家族成人身上,進而產生了更多家庭問題,進而將許多貧窮或不幸繼續毫無保留地複製在下一代無依的幼兒身上。

連 加恩花了許多時間釐清「造成孤兒或其失學問題」的相關背景,也研究過布國的小學教育系統為何無法有效地銜接許多錯失入學時機而喪失受教權的因果關係。此 外,除了向已在布國開設孤兒院的志工朋友請益許多問題的發生背景,他還訂閱當地報紙以大量蒐集兒童教育資源的相關報導或其他國際組織的資料。最後,在充分 瞭解問題和相關資源之後,連加恩才與夥伴一同訂定孤兒院計畫的營運方向,並將當地可以銜接後續教學的相關系統調查清楚。

雖然後來整個籌建 的過程相當複雜和充滿變數,整個計畫在未來仍需持續努力,但是在非洲經歷了這些時間,讓連加恩體會到「向上提昇的力量」如何改變人的生命,以下也是他服務 後的心得分享,他提到:「回想這二十個月,我好像被放在一個極端的環境,去看出一些事實。」(Pp.244)、「故事裡交織著人生所有的苦難,每天看到疾 病、貧窮、死亡、失去親人的痛苦,同時又見證過去從來沒有見識過的光明面……」(Pp.244)、「我被放到人家說的黑暗大陸,卻經歷到一些人生 最正面的東西。一個房間只要有一根蠟燭,光明就可以占據大部分的空間。」(Pp.244)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國際醫療 and tagged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表迴響

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