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2004/04/13 by Jolie Wu

Giddens, Anthony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在本書目的在於企圖說明現代社會如何透過「親密關係的轉變」(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使得個體進而在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互動關係網絡中逐漸改變原有的自我建構過程、人際關係與性愛關係,來表達在「現代性」(modernity)影響下超越身體感官肉慾與權力單向佔有之平等式的兩性關係(或新的人際互動關係)。

一開始,Giddens先提出結合「性」(sexuality)與「愛」(love)的「性別」(gender)關係論述,來與以「性」作為主要論述的Michel Foucault進行對話。Giddens企圖挑戰Foucault提出的:『「性」作為一種身體權力技術或知識來操弄個體身分認同與控制理想的社會秩序』此觀點,他認為「現代性」主要是作為現在社會互動關係結構變動的重要轉戾點,它促使關係中的「情感秩序」(emotional orders)與既有的性別權力形式(preexisting forms of gender power)產生挑戰或是改變,特別在於私領域民主化的部分,更加反映了個體在於互為主體性關係下其抉擇與行動之能動性的增加。

此外,透過對於「浪漫愛」(romantic love)、性別與愛情(love)的討論,Giddens說明目前普及之親密關係變遷-強調性別平等與情感平等的「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如何進一步對原有既存的性別權力形式(preexisting forms of gender power)產生挑戰或是改變。他特別舉例說明現在女性如何在透過追尋理想愛情的過程中(即追求理想形式的「浪漫愛」),進而對現代社會的情感文化造成影響,促使改變既有親密關係中的性別位置與資源,並成為某種主動且積極創造自我改變與理想實踐的「能動者」(agent)角色。這並進一步讓現代社會固有的人際關係網絡產生改變,而產生著重平等互動的「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即「可塑的性」(plastic sexuality)的興起。

(註:「可塑的性」主要是相較於「固定方向進行」等形式的「性」,如強調繁殖男性後代下「生殖需求性」(the needs of reproduction)的「性」;故「可塑的性」說明了多種形式可能下「性」的發展形式)

因此,Giddens進而提到:「親密關係的轉變」(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之變遷重點,主要是將焦點放置於主體與性別關係如何在「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影響關係中,建構或改變自我、甚至建構新的「性別位置」;並強調「純粹關係」提供主體「反思性」(reflexivity)下最新形式的情感關係-即著重較不建基於外在利害關係、且是雙方基於意願與慾望等協商關係下的「匯流愛」(confluent love)。故Giddens以本書來說明「現代性」如何對於「性」、「性別」與「人際互動關係」(特別是兩性情感關係)產生多元性轉變等影響,逐漸以平等協商的基礎關係來討論社會各種倫理關係的發展可能。

【參考文獻】

Giddens, Anthony

2001〔民90〕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台北市:巨流。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性別 and tagged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表迴響

您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

您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