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法國,學運如火如荼展開,連影迷必到的巴黎電影資料館也閉館示威。
到巴黎留學的美國學生馬修在示威隊伍中認識了一對熱情的雙胞胎兄妹,不久更成了好朋友。雙胞胎的父母外出度假,家裡沒大人,他們邀請馬修到家裡來。在迷宮般的豪宅當中,三名熱愛經典電影的年輕人玩起了電影的猜謎遊戲;舌槍唇戰中三個人越玩越瘋狂,從心理到生理都發生了微妙的互動與變化。馬修逐漸喜歡上這位巴黎美女,但這對雙胞胎兄妹卻有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摘自《巴黎初體驗》(Dreamers)台版DVD的影片介紹
這是2003年轟動全世界各大影展,著名大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最新異色作品《巴黎初體驗》(Dreamers)的故事情節。
“I am still against any kind of censorship.
It's a subject in my life that has been very important.”
-Bernardo Bertolucci
這部電影在2005年春天在台灣上映,它也因片中大量的裸露情節而被2004年金馬影展放置於轟動一時的”超限制級區”,而僅供專業電影工作者觀賞。幸運的是,本片因為大量裸露情節、以及異色香豔情節而被片商引進台灣,並在此宣傳噱頭取向下,意外的被保留完整情節。
看著台版DVD的宣傳外殼字眼,不難發現這片被賦予的情節重點:『3千佳麗脫穎而出 當今巴黎第一美女 伊娃葛林 《王者天下》1億5仟萬超級製作第一女主角』、『全裸演出 毫不扭怩』、『本片描寫 遊學進修首選巴黎 豔遇/邂逅/機率多 美麗城市 浪漫花都』
感謝這調詭的機會讓這部電影能完整地呈現,相較於《巴黎初體驗》(Dreamers)的幸運,很多電影就蠻慘的。
1998在台上映的法國導演Catherine Breillat執導電影的《羅曼史》(Romance),就被慘不忍賭的電檢單位凌遲,剪到連導演都快看不懂劇情。《羅曼史》(Romance) 1997年在金馬影展也被列為”超限制級”,也只供專業電影人士觀賞,它的爭議在於有大量裸露的男女第三點和影片最後的生產鏡頭。但是上映後的最大爭議在於修剪的角度:台灣的電檢單位以「情色」與「色情」來區分「修剪尺度」,所以影片保留了大量女性下體與性交的裸露情節,因為「藝術」的理由,所以是唯美的情色電影,不用剪。而男性的裸露下體或是手淫自慰情節、甚至生產鏡頭,則是基於「色情」而被修剪掉而使得影片支離破碎。
就像導演Catherine Breillat所言:《羅曼史》(Romance)以女性角度是拍給女性看的情慾片,而非僅供男性觀賞的色情片。
這些「第三點」因為審查者的觀點不同(不知是怎樣背景或性別的人)而有了區別的意義,所以「女性的第三點」是「藝術」,女人或女體的裸露永遠是為藝術犧牲,值得被大量播放,但是「男性的第三點」則較尊貴或特別,只能被專業工作者看見,或許是擔心同為男性的審查員或是男性觀眾看到這些男體的「尺寸」會驚慌,或是擔心女性觀眾看完這樣的男體或是描述女性慾望的電影會被教壞,對於慾望的追求會不知節制或貪婪,這樣「第三點的審查標準」,同樣都是「第三點」但是審查標準不同,誰又知道為什麼呢?
PS:好萊塢著名演員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在電影 《心塵情緣》(Ask The Dust),拍攝時的噱頭就是他會大露第三點(激情床戲加露鳥跳裸體芭蕾舞),許多影評人還揶揄他在電影中真是「大展"長"才」呢!但是電影公司在試映會後緊急修片剪掉這些露點片段,因為男性觀眾向電影公司反應「不舒服」,因為號稱「愛爾蘭種馬」的Colin「尺寸」太過驚人,結果攜女伴觀賞電影的男性很尷尬因為滿場女性觀眾非常亢奮與開心,但是男性觀眾卻覺得他的尺寸太驚人而有被威脅的感覺,所以電影在這些男性和電影公司男性主管的抗議下修剪,留下許多大失所望的亢奮女性觀眾。
而這也就是導演蔡明亮對於「天邊一朵雲」上映時的憤怒來源,不知道記不記得海報與DVD外殼圖片的差異在哪?海報上李康生線條優美的臀部多了「一個紅圈」,紅圈上標誌了一個字『18禁』,而某些DVD外殼上則是保留完整的影像,多了唯美但並沒有色情的意味。「天邊一朵雲」上映時挾著得到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榮耀,影片在審查修剪上終於有了爭議,所以新聞局為了避免犯眾怒,最後只有海報遭殃,但是影片重點「僅」被「噴霧處理」,算是新聞局對於得獎作品與保留導演創作的客氣禮遇,最近上映的兩部電影美國的《性愛巴士》(Shortbus)、和德國的《縱慾》(The Free Will)則沒有那麼幸運了,這兩部電影被列為2006年金馬影展中的”超限制級”,新聞局採「一朵雲模式」對重點「噴霧處理」,但是這兩部片裸露實在是太多了,不但有多P真槍實彈性交,還有著名的德國影帝約根沃格爾(Jürgen Vogel)在鏡頭前勃起手淫鏡頭,(後來上檔後,意外的影片宣傳都在於約根沃格爾極為驚人的老二「尺寸」影片演什麼似乎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大家都已經被沃格爾的驚人尺寸驚與螢幕前真槍實彈的手淫鏡頭嚇到而到處奔走相告)所以據說還有兩者後來都以驚人的「天邊25朵雲」形式上映,觀眾因該大為失望吧~尤其是衝著裸露而去觀賞電影的人。
以上這些電影及其創作者對於電檢制度的抗議,其實在於不能理解這些審查者在審查影片時,為何往往忽略完整的表達主題或是整體創作意喻,而將電影是否歸屬於「色情」的邊界窄化為「露哪些點」或「露幾次點」來作審查修剪標準,這些都回應了Bernardo Bertolucci的名言,為何他的電影總是遊走於情色與色情邊緣,因為對抗電檢制度是他一輩子最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情之一。
“A monoculture is not only Hollywood, but Americans trying to export democracy.
I don't think you can in any way export culture with guns or tanks.
I think that I used to love Hollywood movies. I remember great phases and moments.
But, unfortunately, now is not the moment.
It gave me the chance of visiting a moment that I really loved a lot, the late 1960s.
It was a kind of magic moment in many senses.
There was a fantastic projection of the future, of utopias,
which were very noble in some ways.
I remember being young in the 1960s ……
we had a great sense of the future, a great big hope.
This is what is missing in the youth today.
This being able to dream and to change the world.”
-Bernardo Bertolucci on making "The Dreamers" (2003).
美國的交換學生馬修到了巴黎意外邂逅了一對美麗的雙胞胎,哥哥和妹妹都非常地美麗,當他們家人外出時,馬修被邀請到他們家作客一個月,於是意外的異色情節展開……同為影癡的三人不斷玩著電影情節與猜謎,遊戲後的懲罰也愈來愈超現實:手淫自慰、做愛、裸處,這些探索不斷挑戰三人的情慾邊界,更讓三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更加曖昧與衝突……這是《巴黎初體驗》(Dreamers)的劇情沒錯,而本片也是Bertolucci揉合性愛與政治、以及對於電影大師們致敬的完美作品。
影片中大量出現的左派書籍、海報及歌曲,雙胞胎兄妹以類似俊美嬉皮的形象不斷呢喃著對於社會不平等的抗議與控訴,而從一開始的巴黎電影資料館的抗議活動,兩人大聲地以行動抗議著不平等與社會正義,但隨著之後三人沉浸於性愛探索遊戲,而豪宅外的社會動盪與群眾抗議也愈顯地激烈,這時反而顯露並強烈對比出中產社經階層對於參與社會運動或倡議的態度:『抗議(革命)是種生活的美感、提昇清高與追求理想的浪漫,但並不存存屬於真實生活當中』抗議到影片末,對抗暴力成為了施行暴力的藉口,雙胞胎伴隨著群眾運動的激情鼓譟,對著一排鎮暴警察投出了第一枚的汽油彈,引發了後續的衝突與暴力……馬修有如卡繆筆下的「異鄉人」,outsider but insider,旁觀卻也是這一連串事件的參與者,深深著迷卻也驚覺這一切看似完美真實下的不真實…
影片中著迷於巴黎與電影的馬修其實是年輕時Bertolucci的自我寫照,土生土長義大利人的Bertolucci談論電影時總是不經意地以「法語」發言,因為對於他來說,「電影等同巴黎(法國)」,(他20多歲時就在巴黎學電影)而《巴黎初體驗》(Dreamers)中大量出現的老電影鏡頭,也是他對於啟蒙創意的電影大師或是重要的法國新浪潮電影致敬,1960年代末期下的巴黎,對於Bertolucci與當時的年輕一代來說,是個充滿衝突、危險,卻也對未來擁有無限希望的黃金年代,像是美國的嬉皮年代,倡議、創意、夢想與希望是什麼都沒有的青年最大的資產與動力,這是Bertolucci以影片的英文片名《Dreamers》的由來,但是他也以主角三人之間的性愛遊戲相對於左派思想興盛的革命背景、以及片尾雙胞胎兄妹的父母返家無意間發現三人的荒唐而選擇留下支票悄悄離開,一針見血地說明了夢與做夢者在真實環境下,荒唐逃避真實世界下的各種不真實。
"I left the ending ambiguous, because that is the way life is."
-Bernardo Bertolucci
很多人說,看完這部電影覺得不知道在演什麼、或是不知道導演究竟想要說什麼,看完後很多人的觀影留言多半是:男女主角非常美麗、身材也很好。
是的,剛開始看完的觀點多數是這樣的。Bertolucci自己也說過:他喜歡留下曖昧的結局,因為真實的生活就是如此。我想,稍微去了解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的背景與創作史,應該就會比較容易清楚了。
但是或許這樣的曖昧也是明確的結局,無論性愛、政治、或是做夢,青年時的狂妄激情與天真做夢的勇氣,回應到電影主題《Dreamers》—做夢者,對於觀影者來說,輕鬆地去觀賞或進入Bertolucci對電影與政治的夢,或許也能是種夢的解析吧!
<備註一>關於電影《巴黎初體驗》(Dreamers)的介紹:
http://dreamer.kingnet.com.tw/
<備註二>關於Bernardo Bertolucci,建議延伸閱讀: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nardo_Bertolucci
<備註三>露臀、手淫畫面 高中生不宜?黑眼圈列限級 海報被禁 〔 2007.01.16 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