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標籤
文章彙整
Tag Archives: 國際衛生
Jolie’s 閱讀筆記》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師手記
書 名: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師手記 作 者:連加恩 出 版 社:圓神出版社(2004) 筆記作者:吳佳芳(版權所有,引用請務必註明出處或聯絡wuchafan@gmail.com) 閱讀重點: 1. 瞭解連加恩在非洲服務過程中的各種反思。 2. 瞭解各類「援助行動」的進行脈絡和討論其風險。 3. 討論作業:分享服務方案在評估、規劃、執行、溝通步驟中,需注意的各種面相。 ———————————————————————————————————————— PART1》布吉納法索 ———————————————————————————————————————— 身 為台灣第一屆海外替代役的連加恩,回憶起當初要作這樣的決定有多不容易。他決定不要像多數的醫學系畢業生一樣,不是想盡辦法不要當兵而直接投入住院醫師的 訓練,或直接儘快服役完成投入職場。連加恩希望自己有機會去看看不同的世界,但沒想到這一轉念讓他的人生走向了與他人不同的路。 在抵達西 非布吉納法索的首都瓦加都古(Ouagadougou)之後,連加恩前往一百公里外的小鎮古都古(Koudougou)開始二十個月的海外服役生活,主要 是在台灣駐布國的醫療團(三位團員、一位家屬)進行醫療服務。正如其他的駐外醫療團一樣,相較於台灣的物質生活雖然沒有極為充裕,但是若跟當地人作比較, 醫療團的生活還算極為舒適,不但有專屬的當地廚師、司機、女傭提供服務,整體的硬體設施也算相當不錯(還有堪用的冷氣及飲水設施)。 對於 一個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都待在台北的都市小孩來說,來到布國前,對於聯合國網上公佈貧窮國家的相關印象,除了年雨量、年均溫、國民年所得及平均歲數等客觀數 據之外,連照片都不多。但是當自己真實生活在所謂的「第三世界」的村子裡,隨著生活中看到、學到、及感覺到的事物日益增加,他才開始真正去感受這些數字及 其背後的各種意義。 在歷經文化衝擊之後,連加恩開始慢慢地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當瞭解了愈來愈多的故事,他才逐漸體會到許多事情如何用多 元角度來理解或處理,更重要的,當地人並非「沒有夢想或內涵(外來者經常犯的繆思)」,而是許多不公不義的處境,讓他們在生活及現實中取得了無奈的妥協。 此外,因為台灣人等黃種人在當地屬於極為少數的族群,相較於當地黑皮膚的多數人來說,他經常遭遇到好奇的眼光及各式的詢問。但也因成為少數族群的緣故,他 也發現比較容易客觀去重新觀看許多自己息以為然的生活圈、價值觀及與他人之差異所在。 相較於外界對於「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習於被動等待或 直接依賴援助等想像,出乎意料之外,布國的年輕人相當積極。連加恩經常得面對數以百計登門拜訪尋求協助或爭取發展資源的各式協會工作者,許多協會都是從事 人道救援或協助發展的非政府組織,因為當地問題很多,所以各種領域或問題,都有人創立協會來向外爭取資源以用於從事發展。 令連加恩感到相 當意外的是,在這個國民年所得在全世界倒數第五名、人民平均壽命不到五十歲、且愛滋病及瘧疾等疾病肆虐的地方,許多人還是保有夢想的能力。他發現,對於當 地人來說,這些作為並非僅是保有夢想的能力,而是當已經貧窮到一個地步,如果不想一些辦法來改變現狀,就不知道如何走下去了。然而,正因為體會到這些具體 築夢的人們之用心,他也逐漸從瞭解、體會到產生尊敬及感動。
醫學生如何準備參與人道醫療服務,以NGO為例
本文是筆者於2007.09.15在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96學年度 『柳川泮月 – 英才培訓營』的演講稿。 (筆者目前任職於「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擔任專案經理) ——————————————————————————————————————————————— 引言 這次有機會受邀到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給予新加入醫學院大家庭的學弟妹在未來規劃與準備上給予一點建議,今天我從「醫學生如何準備參與人道醫療服務,以NGO為例」這個講題,來討論醫學生、醫學院學生、甚至作為學生,應該如何準備參與人道醫療服務,並以我服務的「台灣醫療行動協會」(International Action and Cooperation Team, Taiwan)作為例子說明。 開始討論「醫學生如何準備參與人道醫療服務,以NGO為例」這個講題,我希望先從一個例子開始作為引導,從著名的醫療人類學家-保羅.法默醫師(Dr. Paul Farmer)如何「透過實務服務經驗來提昇健康人權」作為開端。
演講筆記> 陳厚全醫師談"出去是為了再回來–從非洲馬拉威看台灣"
﹝馬拉威﹞是台灣在東部非洲的邦交國,在種族衝突不斷的非洲大陸裡以善良溫和的人民著稱,故有非洲溫暖之心(Warm of Heart)的稱號,但其人口平均餘命僅37.5歲,全國愛滋盛行率高達15到20%,病房內高達35%病人有愛滋帶原;除了開刀器械的缺乏外,門診所需的石膏耗材全國缺貨也屢見不鮮。﹝沒有所謂的國際衛生!﹞由曾經駐馬拉威醫療團兩年的骨科醫師陳厚全分享觀察到的所見所聞,並分享回國後積極投入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經驗,反思並期許青年在國際社會所應具備宏觀視野與態度。 以下的演講為2006/12/06,iACT在陽明大學邀請陳厚全醫師進行的演講,以下刊登的文章由我整理與改寫。 題目:出去是為了要再回來–從非洲馬拉威看台灣
演講筆記> 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宋睿祥談"青年在國際衛生的參與"
「國際衛生」近年來為台灣在國際事務十分積極參與的領域,從海外援助、急難醫療協助、到長期健康促進計畫等,台灣在此方面都有著相當的成就與經驗。 2006年12月2日,iACT邀請宋睿祥醫師分享在「無國界醫生組織」(MSF)的實務經驗:從決心走上無國界醫師之路,如何準備並以實際行動履踐醫師救人無私奉獻的精神,並分享參與過國際衛生經歷後的心得,並給予有志於參與國際醫療事務的青年建議。 以下是宋睿祥醫師在演講中的分享,由我紀錄與部份改寫。 題目: 無國界醫生宋睿祥談青年在國際衛生的參與
海外志工實務經驗-第四屆外交醫療替代役楊昆澈在西非聖多美.普林西比
前陣子幫昆澈整理替代役時期生活寫照的文章,我修改後撰寫完成兩個兩個版本與一個ppt檔,因為他最近很忙沒空更新網站文章,我把兩個版本之一先PO來分享,這篇主要是最近幫昆澈準備稿子給慈濟大學的校刊,文章結尾我還放了一些上學期讀書會中Pual Farmer的主張作為未來發展之展望,希望能與有興趣的學弟妹或是同好分享,同時也希望能與我們一起努力並共勉之。 題目:海外志工實務經驗-第四屆外交醫療替代役楊昆澈在西非聖多美.普林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