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文化

(資格考通過版)文化認知下的「老年(old age)」概念

﹝摘要﹞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社會變遷的影響,老年人口佔人口結構中之比率正在逐漸增加、家庭制度的改變、以及由於生物醫療與公共衛生進步促使平均壽命及慢性疾病患者人口數劇增。「老年」及相關議題開始引起社會的重視,研究「老年」的相關學科與政策也應此相對產生。當「老年人」(the old, the aged, or the elder)已非少數人口,兩種現象因而產生:一為「老年學」(Gerontology)的研究的興起;另外則是界定「老年」的工具指標將重新被檢視。

Posted in 老年&文化 | Tagged , | 1 Comment

文化認知下的「老年(old age)」概念

﹝前言﹞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社會變遷的影響,老年人口佔人口結構中之比率正在逐漸增加、家庭制度的改變、以及由於生物醫療與公共衛生進步促使平均壽命及慢性疾病患者人口數劇增,「老年」(old age)及相關議題開始引起社會的重視,研究「老年」的相關學科與政策也應此相對產生。當「老年人」(the old or the aged or the elder)已非少數人口,兩種現象因而產生:高齡化之社會發展趨勢使得「老年學」(Gerontology)的研究更受重視;而檢視「老年」此現象或概念的工具或定義其適當性,意指過去及現在將滿65歲退休之老年人定位為「依賴人口」的政策與定義,現代工業社會並不鼓勵期從事生產或勞動、同時將其認定為靠退休金或家庭奉養之依賴人口,而隨著社會人口結構與發展趨勢的轉變,以往工業社會中視為理所當然現象下的「老年」定義,是否也需要重新檢視呢?  

Posted in 老年&文化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文摘> A Plague on All Our Houses? –Resurgent Tuberculosis Inside Russia’s Prisons.

2006/11/09 by Jolie Wu Farmer, Paul     A Plague on All Our Houses? –Resurgent Tuberculosis Inside Russia’s Prisons.     Farmer以1998年開始接觸並介入Russia監獄的TB治療改善計畫起頭, 來說明政治經濟結構下對窮人所造成的持續性暴力: 疾病與人權的被剝奪。透過本章, Farmer要對話的對象主要有三個: 第一, 「健康照護體系下的官僚系統」, 包括當地的政府衛生機構、WHO、無國界醫師組織等; 第二, 「當地與國際人權團體」, 包括GUIN、國際特赦組織、當地司法管理機構; 第三, 「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當局」, 包括歐美多國或是World Bank等對金融資源分類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國際組織。

Posted in 醫療人類學 | Tagged , | 1 Comment

文摘> The End of the Body?

 2004/03/05 by Jolie Wu Emily Martin 1992, The End of the Body?American Ethnologist, 19:121-40 當今學術界興起一股對於「身體(body)」形象的關注,許多著作也隨之紛紛出籠,而這關注的原因或許能說是因為「身體」是當代西方社會形成中的主要特色。然而,不管是提到歷史學家在形塑當代「身體」突顯地位的角色、或是歐洲國家體制之形成對於個人權利的影響、工業化之於人們的生活型態及當代學科之普及化等,都可以作為解釋為何「身體」會成為關注的原因。不過,在此提出另一種方法作分類,並以美國社會的社會脈絡進一步來說明,我們會發現:其實,並非是見到「身體」的消失(關於「身體」議題的討論),而是當一種討論形式結束時,同時,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

Posted in 醫療人類學 | Tagged , | Leave a comment

文摘> Contemporary Field Research. A Collection of Reading

Emerson, Robert M. 1983        Contemporary Field Research. A Collection of Reading.  p191~202 當我們準備進行田野研究時,將會發現其實很難去描繪與理解在另一個文化中所發生的田野情境與問題,因為許多重要的事情是很難清楚去呈現其意義、概念,甚至與研究者本身文化的差異性。

Posted in 國際醫療相關議題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文摘> On the Engenderment of Gay/Bantut Sexuality

2006/06/15 by Jolie Wu Johnson, Mark On the Engenderment of Gay/Bantut Sexuality. In Beauty and Power, Pp.85-110. Mark Johnson是以菲律賓南部的Muslim Tausu和Sama兩城市作為田野地點,來進行關於「介於商品/禮品之間的關係」、「欣賞與物質之間的政治」,進而了解「定義」並說明當地人如何透過性別展演的形式來「創造」當地文化模式下的「自我」與「認同」。在本章,Johnson企圖透過釐清當地文化對於gay/bantut的定義與展演模式,來反應文化脈絡間對於gender/sexuality間之界定的差異性,進而說明當地男性如何在「跨性別」與「同、異性戀」間對於「男子氣概」其定義與展演的差異,來創造其自我認同。

Posted in 性別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文摘> Theatrical Imagery and Gender Ideology in Java

2004/05/08 by Jolie Wu Hatley, Barbara Theatrical Imagery and Gender Ideology in Java. In Power and Difference. 本文著重於當代爪哇社會中關於「戲劇性展現形式」中的「女性意像」(images of women)以及介於互動過程中所展現的「男女兩性關係」(images of male-female relations)的張力與轉變。

Posted in 性別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文摘> Ruth Bleier兩篇文章論"性別"

2004/03/02 by Jolie Wu Bleier, Ruth 1984  Theories of Human Origins and Cultural Evolution: Man the Hunter. In Science and Gender. A Critique of Biology and Its Theories on Women, pp.115-137.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4  The Subordinance of Wome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性別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文摘> A Matter of “Choice”: Discourses on Prostitution in the Philippines

Law, Lisa A Matter of “Choice”: Discourses on Prostitution in the Philippines Lisa Law在本文檢視「發展援助」(development aid)在當代菲律賓關於「賣淫」(prostitution)和AIDS議題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以國外及當地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NGOs)、和國外捐獻組織等,如何透過如AIDS防治教育計畫等推廣實踐,進而改變對當地原有對「賣淫」主觀的刻板印象。

Posted in NGO&INGO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文摘> Chinese patriliny and the cycles of yang and laiwang

Charles Stafford 2000  Chinese patriliny and the cycles of yang and laiwang. In Culture of Relatedness, edited by Janet Carsten, Pp37-54.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 Watson曾提過:人類學者在研究中國社會時,通常會透過由M. Freedman提出的「宗族典範」(lineage paradigm)之概念作為其基礎知識的架構,此外,還假定「父系子嗣觀點」(the ideology of patrilineal descent )作為優於其他研究中國社會組織原則的基礎概念。因此,沿著Freedman的腳步,我們自然也認定關於中國「親屬」(kinship) (在此意指正式之子嗣團體,如宗族等)與中國「家庭」(family) (在此意指不正式的家族生活相關事誼,如家族生活、同居住者、和與家族維持關聯之相關人事物等)間之分類為一既定的基礎概念系統。

Posted in 老年&文化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